close

  中國江蘇網5月19日訊(通訊員 許啟彬 記者 袁濤)“現在不少孩子,年齡很小,就上各種培訓班。這些都是早教誤區。孩子3歲之前,該學的是語言和社會情緒能力。如果在這一年齡段忽視了,以後很難補救。”今天,“兒童早期發展研究前沿國際會議”在南京舉行。會上,教育家、中國工程院韋鈺院士對如今普遍存在的早教誤區提出意見。她表示,人的大腦有長達20年的發育期,腦的發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,但現在很多教育方法並不符合腦發育的規律。
  韋鈺介紹說,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很多關鍵期,比如0-3歲的早期教育,基本養成成年後控制不住時的性格。“孩子的性格養成不是靠說教,而是模仿,你怎麼對他們,他們就會怎麼對你。”韋鈺建議,在孩子0-3歲時,家長應該營造穩定、溫暖的家庭環境,註重與孩子在語言和情感方面的互動。“現在很多青少年有心理問題,比如缺乏道德、對母親無愛,更嚴重的甚至是自殺或殺人,這都是早教的問題。”
  “現在,很多家長迷信‘不要輸在起跑線上’,給孩子補習各種課程,希望外語可以練到母語水平。”韋鈺說,這種教育模式違反科學教育規律,兒童時期學外語想要達到母語水平,前提是必須家庭有語言環境,“孩子早期的學習是靠模仿,除非家長能夠與孩子用外語對話,否則聽磁帶看電視都沒用。”
  韋鈺說,真正的兒童早期教育是情緒和語言教育,數學等認知教育一輩子都可以學習,家長實在不必超前,讓孩子沒了有趣的童年。她透露,“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一定要遵從規律,比如孩子最好的記憶力實際上是在初中和小學五六年級。”
  如今,很多白領階層,平時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,更沒有和孩子交流的時間。對於這種狀況,今天,與會的美國科學學院院士Nathan A.Fox指出,這很不妥。因為這可能導致孩子將來的情感世界留下陰影。
  Fox參與了美國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:“布加勒斯特干預項目”。1989年,由於歷史原因,羅馬尼亞政局動蕩,大量孤兒被送往托兒所。美國的一批科學家針對這些孤兒,進行了一項調查。他們的調查對象共分三類,分別是正常的孩子、留在孤兒院的孩子,以及後來被從孤兒院接走的孩子。結果調查發現,兩歲前被收養的孩子,相較兩歲後被收養的孩子,後期成長過程中,在社交和認知能力方面,包括與人之間的感情、心理問題等等方面,都有明顯的改善。
  而與此同時,調查對比發現,幾類孩子在智力,如數學運算能力等方面,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。這個歷經十多年後仍在進行的實驗,揭示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:那就是兩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,在社會情感方面兩歲前如果不能得到改善,將造成日後終身的不良影響。
  “從這個實驗可以得出,24個月作為敏感期的結論。”Fox說,這個實驗對家長的教育觀念,能夠帶來顯著的影響。家長應該意識到,讓孩子早期有一個穩定的外部成長環境非常重要。其次,兩歲前的孩子需要和外部環境互動,這有利於其社交環境的養成。
  “兒童早期發展研究前沿國際會議”會期三天,該會議由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、國際“心智、腦與教育學會(IMBES)”、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、東南大學聯合主辦,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(東南大學)承辦。中國工程院韋鈺院士,日本工程院小泉英明院士、美國科學院Nathan A. Fox院士、美國哈佛大學Kurt W. Fischer教授、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arc Schwartz教授、加拿大拉瓦爾大學Michel Boivin教授、美國耶魯大學Kenneth R. Pugh教授、英國劍橋大學Vicky Leong研究員、聯合國兒基會Robert W. Scherpbier教授、美國華盛頓兒童之家社區主管Jason Gortney先生等150多位中外兒童早期發展領域的著名學者參會。  (原標題:中外教育專家在寧“支招”科學早教:註重與孩子的語言和情感交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fmvq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